民国时期,涌现出一批声名显赫的御用文人,诸如书法大家于右任、法学泰斗陶希圣、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等。这些人物不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更在政界身居要职山西配资公司,手握重权,成为当时社会各界仰慕的对象。然而若论及蒋介石最为倚重的文人幕僚,则非被誉为文胆的陈布雷莫属。这位浙江才子以其卓越的文采和忠诚的品格,在民国政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布雷,本名陈训恩,189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年仅11岁时,他就开始阅读当时最具革新思想的《时务报》,虽在可解不可解之间,顾独喜阅之的记载,生动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14岁那年,在父亲的坚持下,他极不情愿地参加了慈溪县的童子试,敷衍了事的结果是151名考生中位列最后。这个出人意料的成绩激起了他的斗志,在随后的宁波府试中一举夺魁,展现了其不患蹉跌,患不能自奋的进取精神。
展开剩余73%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毕业后,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任职。他以布雷为笔名发表时评,其文章以观点犀利、论证严密、文采飞扬而闻名沪上。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怀着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的豪情,以如椽之笔投身革命洪流,撰写大量时评文章,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
北伐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重大转折点。1927年,他受蒋介石邀请会面,被其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为其起草了著名的《告黄埔同学书》。自此,他成为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幕僚生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执笔写就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字字铿锵,激发了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的抗战决心。其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更成为传诵至今的抗战名句。
随着时间推移,陈布雷从最初的欣赏对象逐渐成为蒋介石不可或缺的智囊。他先后担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要职,被誉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在国民政府内部,无论是党内元老还是军中重臣,都对他礼遇有加,尊称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其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
然而,这位表面风光无限的文胆,内心却饱受煎熬。从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始终萦绕心头。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的日益腐败和蒋介石的刚愎自用,他虽位居高位却无力改变现状,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的当晚,陈布雷冒雨前往总统官邸。在谈话中他鼓起勇气进言:依卑职之见,这个仗不能再打下去了。若保得半壁江山,将来还可重振旗鼓,统一全国。这番肺腑之言却换来蒋介石软骨头的怒斥。数日后,在讨论徐蚌会战的高层会议上,他再次主张和谈,遭到蒋介石更为严厉的训斥。
1948年11月13日,这位饱经沧桑的文人选择了以最决绝的方式结束生命。他平静地对夫人说:今晚我要休息,你们不要敲门吵我,我想多吃点安眠药,明天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办。随后服下两瓶安眠药,为自己58年的人生画上句号。蒋介石闻讯后脸色煞白,亲笔题写当代完人挽联,却再也唤不回这位忠心耿耿的幕僚。
陈布雷生前有两段婚姻,育有八名子女。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国民党高官严禁子女从政,结果他的子女中有四人秘密加入共产党:次子陈过留学归国后成为地下党员,解放后任浙江卫生厅厅长;长女陈琇也是地下工作者;次女陈琏高中时就加入共产党,1941年公开与家庭决裂,解放后任共青团少儿部部长;六子陈砾在学期间加入共产党,解放后历任《天津日报》、《中国日报》要职。这个特殊的家庭,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