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无常》中的这一句判词,以极其隐晦却又确凿无疑的方式向读者揭示了贾元春死亡的真相——她是被人用弓弦勒死的。细读判词配图,那幅画面上悬挂在弓弦上的香橼,正是暗示着这位尊贵的皇妃最终竟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在森严的宫廷中,能够下令处死贵妃的唯有当朝天子配资论坛,而执行这道残酷命令的,正是那些平日里对她卑躬屈膝的太监们。
这样残酷的死法,与元春显赫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更令人扼腕叹息。而判词中榴花开处照宫闱一句,则暗藏着一个更令人心碎的事实——石榴多籽,榴花盛开象征着她当时已有身孕。花开未结果,暗示她腹中胎儿尚未出世便随母亲一同赴了黄泉。可以想见,当那些曾经侍奉她的太监们用弓弦勒紧她脖颈时,这位怀有龙种的贵妃经历了怎样撕心裂肺的痛苦。临终之际,她或许如秦可卿托梦王熙凤那般,在梦中与双亲诀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贾政夫妇,在梦中不仅要承受丧女之痛,更要接受女儿退步抽身的临终忠告。
元春之死犹如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直接导致贾府这座百年望族的轰然倒塌。正如书中所述忽喇喇似大厦倾,贵妃这棵庇荫家族的大树一倒,贾府旋即获罪抄家,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族人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真可谓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展开剩余69%纵观全书,元春正式出场仅有一次,即奉旨归省的那场盛大仪式。一入大观园,这位见惯宫廷奢靡的贵妃仍不禁感叹:太奢华过费了!从园名题咏到日常用度,她处处提醒家人务必节俭。在长达六七个小时的省亲过程中,即便圣眷正隆之时,元春依然保持着内敛克制的举止,足见其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绝非轻浮浅薄之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谨言慎行的贵妃,为何会落得身怀六甲却被缢杀的悲惨结局?皇帝究竟因何对她恨之入骨?其实答案早已藏在第十七、十八回的元春正传中。表面上看,省亲大典皇恩浩荡,君臣同乐;实则若从权力博弈的角度审视,便能窥见其中暗藏的杀机。
对帝王而言,后宫每一个位置都是重要的政治筹码。他考量贾府的标准从来不是儿女情长,而是这个家族能否为巩固皇权提供助力。元春的价值,不仅在于生育子嗣,更在于维系四大家族与皇室的纽带。可惜贾府众人完全误判了形势,他们天真地以为出了个皇妃就能横行无忌。书中描写宁荣二府上下千余人,个个趾高气扬,全然不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耗费巨资大兴土木筹备省亲时,他们何曾想过皇帝对臣子的真正期待?
这种狂妄在凤姐教唆张华告状时的嚣张言论中可见一斑: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这正是整个贾府心态的缩影。可悲的是,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元春,也未能幸免于这种政治短视。她点演的《乞巧》一戏,借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寄托对帝王真情的幻想,却不知在权力场中,这种天真最为致命。
当皇帝发现贾府非但不能成为臂助,反而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庸才时,元春的失宠便成定局。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太监们立刻见风使舵,于是我们看见夏太监、周太监之流频频到贾府敲诈勒索。在帝王眼中,贾府已从政治资产变成了亟待清除的负累。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等待元春和贾府的,只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个绵延百年的世家大族,为何会如此不懂与皇室联姻的政治法则?归根结底,这是贾府以军功起家却疏于文教的致命伤。书中真正的书香门第唯有林家,可悲的是,贾府连近在眼前的这门姻亲都未能珍惜,从他们阻挠宝黛姻缘就可见其识人之明。
(本文解析基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权威版本配资论坛,由屏山先生潜心研究所得)
发布于: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