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传习学堂”助推传统技艺传下去配资论坛
r青海果洛扎木念传承人汉措在弹奏。 快手供图
r中国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逾10万人。2024年,快手公益基金会发起“非遗传习学堂”项目,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为偏远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系统性帮扶,助力他们提升数字化能力、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传统技艺“传下去”。截至目前,项目已支持超10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r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民族中学,果洛德昂洒智(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登德日正专注地为学生讲课。他深耕德昂洒智近20年,除了线下授课,还经常通过快手发布书法创作视频,让这门来自高原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网友的每一条点赞和留言,都给了我温暖与动力,更坚定了我把这门非遗传承下去的决心。”加入“非遗传习学堂”后,登德日不仅获得了更多进校园、进社区授课的机会,收入稳步增长,还受邀前往北京参与非遗交流活动,拓宽了视野。
r同样在青海果洛,29岁的汉措经常在久治县门堂乡黄河女儿湾的山谷间弹奏藏族传统乐器扎木念。作为扎木念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已与这门技艺相伴9年。“感到焦虑迷茫时,只要弹起扎木念,我的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如今,汉措在当地一所职业技能学校教授扎木念弹唱,已有超百名学生跟着她走进传统音乐的世界。家境困难的汉措,曾因生活压力想过放弃,但对扎木念的热爱让她坚持下来。今年初加入“非遗传习学堂”后,她获得了更多授课的机会,既让更多人感受扎木念的魅力,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
r在山西太原刘家堡村的西华门舞狮训练基地,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声,西华门舞狮传承人岳成云正指导他们练习基本功。曾专注学习南狮的岳成云,2009年接触到西华门舞狮后,回到山西拜师,埋头开展传承工作。他介绍,西华门舞狮在保留北派摇头晃脑、动作大开大合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南狮的高难度技巧,还结合当地民俗创作出“下崽子”等趣味动作,让表演更具观赏性。“传承不能守着老本子不变,但传统的步伐、神情绝不能丢。”过去,岳成云免费教孩子舞狮,团队收入仅靠商演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和人员工资。如今他主动报名参加“非遗传习学堂”,希望学好短视频制作,让更多人关注舞狮技艺,为团队争取更多演出机会。
r在山西另一片土地上,传统耍大杆传承人牛金良正重复着抬杆、扔杆、接杆的动作。他14岁从河北到山西打工,虽然从小喜欢豫剧,却因家庭贫困没能系统学习。他打工时偶然接触到耍大杆,特别喜欢,“冬天天不亮就练,从细杆到粗杆,重量一点点加,最后慢慢摸索出双杆技巧。”除了耍大杆,牛金良2010年还组建了豫剧团,常做惠民演出。剧团现有60多人,虽然多次面临运营困难,可他始终秉持“只能进不能退”的信念,咬牙坚持下来,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老艺术家加入。短视频兴起后,牛金良试着在快手上发布耍大杆的训练视频和剧团演出片段,收获许多网友点赞。他表示;“线上传播有助于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传承人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周 戈)
r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配资论坛
竞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